脱贫攻坚看南粤 大山来了“茶博士”大棚变“钱袋”
河源多山,其中,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和连平县三角镇石马村是众多贫困村的典型。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,两村分别利用各自的优势,在扶贫工作队的精准帮扶下,一个靠种茶叶脱贫,一个用蔬菜大棚脱贫,分别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脱贫之路。
茶叶科技种植示范园
“茶博士”精准帮扶,茶产业助力脱贫
龙川县义都镇桂林村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盆地,自古出山一条路,长期以来交通不便。“过去这里的小伙子外出打工,对外说自己是桂林的,家里还有水泥路。结果娶回来的媳妇来到这里大吃一惊,原来此桂林非彼桂林,而水泥路是下雨的时候水和泥混在一起的‘水泥路’。 ”高级评茶员、河源市茶叶流通协会顾问,曾做了8年村支书的欧阳佰友说起了这么一段趣事。
而今,村里已经有了真正的水泥路。除此之外,在深粮集团的帮扶下,桂林村还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—— —茶产业。说起桂林茶产业,就不能不提到两个人:华南农业大学的郑大睿博士和老支书欧阳佰友。据欧阳佰友介绍,绿茶在龙川地区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,过去全县有56个茶亭供过路人喝茶休息。但是过去种茶都是粗放型的,不修剪不管理,因此产量低品质差,加上路途不便,所以农民更愿意种粮食而不愿意种茶叶。欧阳佰友便自己带头种茶叶,在精准帮扶下,茶叶的效益越来越好,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。
欧阳佰友还创立了龙川县桂林茶品牌,与 23户贫困茶农签订收购协议,为茶农传授知识,帮助脱贫。
提到欧阳佰友,就不能不提他的紧密伙伴郑大睿博士。郑大睿博士说,他在2013-2016年在义都镇中心村扶贫,后来渐渐扩展,来到了桂林村。他前后5 次在桂林村开展茶叶种植培训,培训约500人次,还引进新茶种和新的管理模式 ,提高了桂林茶的产量和品质。郑大睿和欧阳佰友一起,在桂林村建设茶叶种植示范基地,进行科学种植,带头种植新品种,建设标准化茶园,通过典型示范,让茶农随时可以学到科学的种植方式。贫困户何洪伟就在精准扶贫的帮扶下,在原来2 亩茶园的基础上拓展到10亩,收入由过去的2000元增加到17000多元,再加上其他各种多元帮扶,预计2018年能收入七八万元,实现脱贫。
据桂林村村书记邹锦辉介绍,至2017年下半年,村集体经济已增加2.4万元的经济收入,加上之前的参股分红2 万元,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4.4万多元,2020年就可实现桂林贫困村脱贫摘帽。
蔬菜大棚变“钱袋”暮在石马朝在深
地处山区的桂林县靠茶叶趟出一条路子,在平原地区的石马村则是依靠蔬菜大棚实现脱贫。
石马村支部书记何伟中表示,石马村引进深圳市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合作伙伴,采取定制生产模式,共同打造石马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,由石马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管理,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,并形成优质蔬菜品牌。就这样,石马村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“公司+ 基地+合作社+ 贫困户”生产模式,将石马村43户 158人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,每个贫困户都能分到一个大棚。第一期160亩已开发完成,从2017年 5月至今,已稳定生产165万斤优质蔬菜,销售额达247万元。
在蔬菜大棚里,鑫辉餐饮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启介绍道,企业和基地签订采购协议,实现“企业先下单,基地再协调,农民再生产”的模式,根据不同时节种植适宜的无公害蔬菜,成熟后每天下午四五点左右统一采摘收购,当晚通过冷链运输到深圳,第二天就能出现在食客的餐桌上,这样不仅保证食材新鲜品质,还解决了销路问题,保证农民收入。
何伟中还表示,贫困户家庭脱贫以后,大棚依然交由其管理种植,为其增加可持续性收入。如果不参与种植,也可以收到2500元/ 年的租金,作为贫困户的兜底收入。
据三角镇党委书记曾智生介绍,未来还打算将有意向种植有机蔬菜的5 个面上村分散贫困户55户吸纳进来,与石马村蔬菜基地形成整体,共同发展三角有机蔬菜种植产业。